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如果广告中出现一个熟悉的面孔,用权威的口吻推荐一款有奇效的产品,你会相信并订购吗?近日,中国政府查处首例滥用人工智能技术投放虚假广告案件。随着人工智能合成技术的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个性化内容和精准广告,实现了从创意生产到效果转化的转变,对数字广告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新的利用智能技术的违法行为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冒充专家、学者、名人、网红等r 公众人物,或出于广告目的创建虚假人物角色。 2025年,北京市市场监管系统将重点打击人工智能虚假违法广告等新业务风险,积极推进广告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持续净化网络环境。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一起,某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伪装央视著名主播姓名、形象的虚假广告案。该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剪辑知名主播的视频,添加定制的言语内容,并在其视频账号上以短视频的形式发布深海多烯鱼油这一常见食品的广告,声称“可治疗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四肢无力等”的医疗功效。该公司因违反规定受到行政处罚广告法的相关规定。这是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首次适用广告法处理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名人形象发布虚假广告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一般食品不属于药品、保健食品,不能声称具有疗效、医疗作用或者健康管理功能。主持人、网红等公众人物具有社会意识。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情报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伪造图像、音频、视频进行虚假宣传,或者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牟利,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失如果消费者发现涉嫌非法活动,他可以保存证据并通过拨打12315、1234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广告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还提醒经营者严格遵守《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不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非法使用他人姓名、图像进行营销或促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