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农民报、中国农业网高文胜利记者 天气渐凉,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草原逐渐失去绿意,辽阔的黑土地充满了燃烧的希望。鲜玉米收获季节,呼伦贝尔农业发展纳吉屯农牧场公司967亩鲜玉米基地变成了一片汹涌的“海洋”。饱满柔软的玉米棒子下田地、进车间、从田间跑到餐桌,连接“黄金”产业链,在过程中带来“新鲜”,为消费者输送健康、美味、优质的农产品。 “新鲜是鲜玉米的关键。采收时要采用手工收割,避免机械损伤,保证籽粒完整。”负责人王强说收割队的一名队员,手里拿着一根玉米穗,指着饱满的玉米粒。 “你看玉米粒,咬一口,清甜可口,糯糯多汁,这一切都是科学管理的结果。”今年,纳吉屯农牧公司发挥了标准化农垦种植体系的优势。从选择抗寒、抗病的金纳262品种,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再到大规模绿化防治管理,每一步都精准管理,最终种植出穗大、粒深、色泽鲜艳的优质玉米。 “我们的每一粒玉米都蕴含着黑土的甘甜和农业的规律。”纳吉屯农牧公司的农艺师指着田间的一块牌子说道。与普通农田不同的是,这里鲜玉米种植全流程采用“农业标准化体系”。从甄选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优质品种,到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再到严格执行“不使用化学农药、不添加催熟剂”的绿色种植规范,每一个环节都由农业再生工程师跟踪记录。在生产工厂,员工使用的真空包装技术将玉米的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提高了鲜玉米的“季节性生产”。 “季节性销售”限制已被打破。 “我们的生产线每天生产10万个速冻玉米穗和4万个真空包装玉米穗。每一个玉米穗都经过有机认证。”生产负责人谭宝龙手上拿着检验报告,他说,从原材料选择到成品包装,18道工序严格符合国家食品质量标准要求。ty 标准系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adimin@lionchild.com

相关文章

三项新的道路安全和交通强制性国家法规生效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前三季度无人机制造收入同比增长近70%。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面对美国制裁,两位总统一日讲话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分红”变“体验值” A股公司想办法实物回馈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多次年度分红已成为常态,中期A股红利也集中分配。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